当前位置:汉字知识 |
汉字史上的装饰字体 |
时间:2025/3/23 22:38:47 浏览量:99 |
在汉字的演变过程中,不同历史时期分别形成了甲骨文、金文、小篆、隶书、楷书等字体,各个书家或流派也形成了风格独特的书体类别,如“颜体”“柳体”“赵体”等。它们在不同载体上都能起到一定的美化装饰作用。此外,汉字发展史上还出现过一系列兼具实用性和艺术性的美术装饰字体,如鸟虫书、飞白书、花鸟字、蝌蚪文、九叠篆等。它们经过装饰设计,成为具有规则性、图案化的文字表现形式。 鸟虫书较早见于春秋战国时期的楚国和吴越地区,多出现在青铜兵器上,著名的如越王勾践剑铭文。鸟虫书的字形以篆文为骨干,将鸟虫纹样连缀在笔画上,后来逐渐发展成鸟虫在笔画之间,或用鸟虫直接代替笔画,极具装饰之美。郭沫若认为,鸟虫书是“于审美意识之下所施之文饰也,其效用与花纹同。中国以文字为艺术品之习尚,当自此始”。《说文解字·叙》列秦书八体“四曰虫书”,又举新莽六书“六曰鸟虫书,所以书幡信也”;汉印也多见鸟虫书,可见其是秦汉时期较为通用的字体。魏晋以后,楷书通行,鸟篆仅出现在某些仿古作品中,并开始与其他书体结合。 飞白书由东汉蔡邕创制,盛行于唐,因点画丝丝露白,似用枯笔所书,故称“飞白”;又因笔形如同布帛迎风飞舞,也称“飞帛”。南朝鲍照在《飞白书势铭》中评价飞白书,“轻如游雾,重似崩云”;唐张怀瓘的《书议》一文认为其,“有类云霞聚散,触遇成形;龙虎威神,飞动增势”。经过张芝、王羲之、欧阳询、蔡襄等书法大家以及隋炀帝、唐太宗、宋仁宗等帝王的推崇,飞白书盛极一时,唐太宗《晋祠铭》碑额、武则天《升仙太子碑》碑额都是飞白书的艺术珍品。 民间花鸟字是飞白书的延续,笔画的装饰图案由鸟虫扩展到花卉、鱼尾、云水等。明代的蝌蚪文以蝌蚪的形象作为笔画组合成一个个汉字。篆书在发展中也出现了许多变体,如九叠篆对笔画折叠盘转,使布白均匀饱满,构图四面充实,复杂的设计营造了别样的艺术美感。北宋景德年间,僧人释道肯得到当时诗人释梦英所集的十八体书碑拓,又继续搜集扩充,集汇32种罕见的篆书字体,写成《金刚经》集篆留存。其中包括垂露篆、垂云篆、倒薤篆、雕虫篆、鹄头篆、剪刀篆、柳叶篆、龙爪篆、悬针篆、穗篆等,每个字分别用相关事物的图形及屈曲线条装饰。这些字体增添了文字的神秘感和新鲜感,多用于书写家庭装饰用的挂屏、对联、横批或立轴等。
|